創業,是一種態度,也是一種使命。有些人想要改變環境、有些人想要創造就業、也有些人打造新生態、更厲害的則是想改變這個世界。不過創業家的創業目的如果是下列五種,或是不小心以步入這五個方向,那表示你的創業想法與方法已經產生質變。時刻檢視自己創業時的初衷,你要改變的是環境,別讓環境改變了你。
1. 拿政府補助為目標
每年都有相當多的政府補助案。說真的,跟政府拿錢是沒什麼不好,唯一的缺點就是不易變通。基本上政府計畫即照表操課,只要計畫有變更程序上是相當麻煩的一件事情。但創業卻是時時刻刻在因應市場變化,如果因此被計畫限制彈性,將很有可能動彈不得失去靈活度。
當然,透過政府的資金補助、專案協助,可以獲得相當多的官方資源。對創業者來說,有時候可說是救急大補丸。不過創業家最主要是學習敏銳的商業判斷與應變思維,而補助計畫會有點專案執行的特性,許多標的都是為了 KPI 而完成的 KPI。如果創業家需要資金,不乏還有眾多的管道。況且政府計畫多數是短期的 KPI 任務,對於長期計畫與佈局,你應該要有更寬廣的運作思維。
2. 拿創投資金為目標
既然創業,最需要被創造的是獲利模式,並且實質取得獲利,證實模式正確。當然募資也是必要的,並非所有人都是來自於富爸爸家庭,往往創業都是資金不足的狀況。不過古代戰役,經常出現軍隊多的一方打輸兵力較少的一方。俗話說的好,窮則變、變則通,方法通常都是在資源最缺乏的狀況下激發出來的。如果你一心只想拿創投的錢,很容易讓你失去自我,忘記如何獲利、忘記如何生存。因為就算你沒有取得創投的七位數美元支票,並不代表你無法創造下一個盛事。創業初期,找天使投資人是對的,找創投肯定找錯對象。
3. 靠比賽成名為目標
直接上 kickstarter 競賽比募資較為實際,那是最實質的成效,也是種市場考驗。比賽通常能獲得短期的目光,但也容易讓團隊陷入光環的迷失。更可怕的是出現許多你無法判別的人物來與你接觸,無論是投資與合作,這可能都與你原先的計畫無關。
當然,如果你的產品長期發展已經成熟,再獲得這樣的殊榮,這樣才是真正的加分。反之,多花點時間在產品實際的提升比較重要,成熟了再參加比賽,這才實至名歸。
4. 參加聚會擴張人脈為目標
創業家是寂寞的,因此會參加相當多的聚會來擴張人脈。但與其把這些時間與不相干的外部人員交流,不如多花點時間陪伴實質付出的夥伴。將創業想法與產品分享給外部的人,的確有較多的生意拓展可能,但更有可能被別人牽引。這樣的場合,大家各懷鬼胎,與其說是拓展人脈,不如說是擴張版圖。有本事的人,是想要拉攏更多的資源,獲取更多的利益。如果當你沒有對等的談判籌碼,這樣的場合,你不過是陪笑的配角。
5. 靠演講煽動市場為目標
舉辦講座與研討會,的確是拓展企業版圖的模式之一。在過去,這的確是個好方法。但你身處於資訊時代,所有的資訊傳遞都是快速與透明的。你很難透過洗腦的方式,獲得你所想要的。你在台上講得天花亂墜,台下立即進行網路搜尋與驗證。當然,較好的演講模式是分享,如果你誠心將你所瞭解的分享給群眾,你將獲得更實質的回應。值得被分享,才是數位時代最真實的價值。
你為什麼創業?想過這個問題嗎?或是回答得出來嗎?
如果你不常這樣問自己,你將很容易陷入到上述的五種情境。